来源:解放日报
■孙庆华
这个春天,由8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赢得超高口碑,“合和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等文博“开年展”大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活起来”“潮起来”。
下一步,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活力,要让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韵律跳动得越来越有力,可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打造精品、走近大众等方面下功夫,持续发掘生命力、强化亲和力、提升影响力。
强化深耕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进一步突出主体意识,强化中华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增进中华文化自强。
比如,北京注重传承发展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上海着力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
又如,《中国奇谭》最吸引观众的,不仅是中式美术风格的创新运用,还在于其精神内核、叙事方式和文化底色是中国的。从古代故事到科幻想象、从乡土眷恋到唯美爱情、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中国奇谭》以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深刻的东方哲学有力拓展了国漫的表达边界,彰显了中华文化喷涌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强化面向全球受众的世界意识——
文化自信自强不是孤芳自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仅在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有多久、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还要看能否与全球受众建立起一种植根于“人类最朴素的、最具通约能力的价值观或情感”的共鸣。
由此,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到世界文明发展的视域中予以全面认识和深刻检视。越是以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去接受吸纳域外优秀文化,并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就越能让中华文化在全球文明发展坐标中找到前进方向,在全球文明多维图景中获得持久影响。
当下,很多地方都在着力打造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鼓励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创意尤其是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
但是,“出海容易、落地很难”。尤其是文化产品如果不深入当地文化底层、不融合当地文化传统、不考虑当地受众习惯,或者不能进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水土不服,甚至陷入“猎奇式凝视”的认知沼泽。
在这方面,成功出海的爆款动漫游戏或许能提供有益启示。它们既巧妙容纳中国特有的自然风貌、社会情景、历史典故,创新融合绘画、书法、戏剧和音乐等中华艺术元素,又能考虑到地域和文化差异,针对不同受众的喜好增加角色、改编内容、调整配音风格、优化运营策略等,从而成为传播中华文化之美的使者,实现文化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强化创作优质内容的精品意识——
高水准制作、高质量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的标配。要讲好故事,精品内容是根本、是关键。当下,最缺乏的可能不是技术和渠道,而是核心创意迸发与优质内容生产。
归根到底,文化事业和产业是一种“体验业态”。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当从受众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通过不断迭代创新的优质内容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用户。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富有文化内涵又形式活泼新颖的高水平文化节目成为荧屏生力军,有力说明了传统文化不一定是“阳春白雪”,而具有跨越古今、凝聚共识的精神内核。
强化走近社会大众的传播意识——
保护好、传播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送餐式”“填鸭式”灌输方式,通过强化传播意识、优化传播技巧、提升传播效果,增强有效触达目标人群的“可见性”,走近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历史文化成为群众耳熟能详、触手可及的精神标识。
一方面,要挖掘丰富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众生活建立起情感链接。
比如,对于上海老城厢文化,曾梳理出16种子文化,包括民生荟萃的码头文化、大隐于市的园林文化、风情画卷的市井文化、兼收并蓄的饮食文化、破格创新的书画文化、众生百态的茶馆文化、雅集江南的楹联文化、星汉灿烂的先贤文化等。
诸如此类的传统文化,保留了相当规模的活态市井生活画卷,烟火气浓郁。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非常黏稠、极富人情味的市民生活,也能发现被忽视、被遗忘抑或可能消失的城市记忆。有过深切体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文化的认同者、传播者。
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手段,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
在城市规划上,可在地标建筑、产业园区、商场楼宇、交通枢纽、公园广场等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空间;在文旅融合上,可借助人工智能、三维影像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让具有传统文化神韵的景点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文艺创作上,可从电影、电视、舞台、美术、群文等多维度构建传统文化的演艺生态环境。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谓任重而道远。要持续强化主体意识、世界意识、精品意识、传播意识,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生动图景。
(作者为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基地研究员)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西安文理学院产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12号西安文理学院太白校区 710065
联系电话:029-87251761 E-mail:wl_chanyejit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