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集整理古籍、聚集教师、培养人才和学术交流等主要功能于一身。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史上,起到了补充官学、传承文明、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书院的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书院”之名起源于唐,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明清书院益增,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虽然如今已随着时光湮逝,但其内在的传统人文涵义,使书院教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有别于官学和私塾的另一类型教育机构。
关中书院的建立及历史沿革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我国重要的书院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府治东南,在今西安南门内以东的书院门街东段,坐北朝南。创始人是明代中叶陕西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冯从吾。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明西安府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冯家村人氏。明神宗万历中,由进士入仕,授御史等职。他为人刚正不阿,蔑视权贵,直言敢谏,后以历指神宗的失政、失德而获罪,被贬官,再削籍。归乡后,杜门谢客,醉心于宋明理学,尤其是关学的研究,“取先正格言,体验身心”(注,自北宋张载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形成的一个理学学派,史称“关学”。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反对坐而论道,空谈理论,主张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其学风敦厚朴实。冯从吾继承关学优良传统,又吸收其他学派一些理论成分,强调儒家学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推广应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冯从吾一边在家从事著述,一边在宝庆街(位于西安南门里书院门街东口北侧,即今“西师附小”址)讲学多年。由于冯从吾知识渊博,品行周正,授课严谨,故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容纳不下。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时任陕西布政使汪可授、按察使李天麟等择定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自任教。关中书院成立,很快名动海内,陕西及其周边各省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多达5000余人。冯从吾把他全部心血倾注于关中书院,每逢他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坫之盛,旷绝今古”。冯从吾亦声名大振,成为关学大儒,被尊称为“关西夫子”。
神宗死后,天启元年(1621年),明熹宗朱由检复诏他进京,任左都御史,面对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专政,他挺身弹劾阉党。公务之暇还在京师城隍庙道院讲学,与东林党人同声相应,“环听者日众”,被权阉魏忠贤诬为清议朝政,“谣言惑众”。冯从吾愤而辞官还乡,回到关中书院继续讲学。事过不久,朱由检、魏忠贤复诏冯从吾赴京任工部尚书,但他坚持不就,仍然专心从事教育。此后,魏忠贤权势日增,全国各地均为他建立生祠,然唯独陕西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冯从吾清廉刚正,不媚权贵精神影响的结果。天启五年(1625年),爆发东林书院反魏忠贤事件,魏概称反对阉党者为“东林党人”,大肆迫害。明熹宗昏聩,听信阉党谗言,诏毁各地书院,关中书院亦在劫难逃。时任陕抚乔应甲系阉党爪牙,寻隙捣毁关中书院。冯从吾对于阉党的暴行气愤至极,竟200日不能安寝,咯血病榻,饮恨而卒,终年71岁。明末崇祯初年(1628年),冯从吾终于平反昭雪,关中书院也得以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
冯从吾作为一代名师,在关中这块沃土上为发展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精力与心血。他主持创建的关中书院成为“育才重地”,为陕西及西北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人们为他建祠、立碑、造像,表示敬仰与怀念。
清康熙初年,关中书院扩大了院基,大门移为南向,外建石牌坊,上书额曰“关中书院”。大门一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二门、三门各三楹,额为“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五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康熙十二年(1673),李顒(号二曲)主持书院,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
在关中书院绵延几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名人争至,桃李生辉,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著名学者,如萧辉之、周淑远、孙景烈、路德、柏景伟等曾在此讲学。而关中书院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中,名人更是不胜枚举:王杰,清朝开国百余年来第一名(也是唯一)陕西籍状元,以秉性耿直,擢升乾隆朝左都御史等职,参与了和珅贪污案的审理;王鼎,道光年间任东阁大学士等职,力荐林则徐,继以尸荐,为国尽忠;刘光蕡,号古愚,积极推行维新变法主张,时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赵舒翘,为官执法严明,光绪年间晋升为刑部尚书等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1901年,慈禧太后屈从帝国主义压力,以曾经支持义和团为由,在西安将赵舒翘赐死;阎甘园,光绪年间,先后创办陕西第一份报刊《广通报》,陕西第一所私立学堂“雅阁女校”,被誉为“陕西文化巨子”;牛兆濂,字梦周,人称“牛才子”,为陈忠实名著《白鹿原》中足智多谋的“朱先生”之创作原型;宋联奎,晚年历任陕西省通志馆馆长、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在京发动“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陕西籍举子参加者多达55人,其中多数即就读于关中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科举,学制改革,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关中书院也改制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牛兆濂、邵力子、李小修等一些学者曾在此执教。至此,关中书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人们仍习惯称这里为关中书院。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1914年),陕西师范学堂改称为“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改称“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简称“西安师范”、“西师”)。
西安师范是一所有着革命传统的学校。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师范学堂”就有多名学生参加反清斗争。大革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党的地下组织,革命气氛浓郁,学运活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安师范的学生积极开展学潮运动,使该校成为西安地区学生运动中心之一。1936年10月,西师学潮之后,西安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前夕,古城西安爱国学生的游行队伍,正是从这里出发,前往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邓颖超、彭德怀等先后在此举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会。今天,该校东侧墙壁上仍嵌有当年青年抗日救亡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的标牌,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在民族危亡的岁月,“西师”大批革命进步青年学生投身革命;陕西文博泰斗武伯纶、人民教育家杨明轩、李敷仁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皆为校史增色添彩。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初,该校曾命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改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至1963年停办。西安市五中(原东南中学)奉命迁入。1982年,位于南郊翠华路的西安市师范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于1985年迁入原关中书院校址(市五中则迁往新址),形成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师范学院。(以上据该校校史碑文)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西安市政府于2008年8月18日,将西安师范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该学校的“书院校区”(“关中书院”的名称仍然保留),容纳文理学院下属师范学院的部分学生在此学习。
关中书院的建筑
关中书院是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民间建筑,院落的组合使其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空间形制,构成了一个渐次达到高潮的环境空间序列,成功地营造出了尊师重学的环境氛围。
据史载,“关中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有大门、二门各五楹,有允执堂,斯道中天阁(以祀孔子),精一阁”等堂阁建筑,院落两侧有钟鼓楼,东西号房,学生书斋,东庠,西庑,左右胁堂等庠庑建筑。现存关中书院基本仍保持原貌,但门仅存两道。斯道中天阁、池、桥、小坊均已无存。门外牌坊、钟楼、鼓楼、精一阁均为后来依照原有样式的新建建筑。
关中书院的大门,采用四柱三开间牌坊形式,顶部为双面坡琉璃屋面。石柱造型仿华表。整个设计,端正平直,中规中矩。二门和三门面阔均为五开间,屋顶为悬山式,色彩以青色为主色调,红柱。整体感觉庄重、朴素。
允执堂是关中书院的讲堂(现为图书馆),为其核心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五开间,为两座硬山和一座歇山顶勾连搭而成,后檐加歇山抱厦,呈“凸”字形平面。檐口轮廓线变化做幅度较大的处理,翼角的处理比其他建筑都显得灵活,处处透着矜持和庄重。“允执”语出《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谓真实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即遵守中庸之道。《书·大禹谟》作“允执厥中”(厥,其也)。冯从吾《关中书院记》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
精一阁为关中书院的祭堂,面阔五开间,硬山顶。用以纪念学统宗师和建院功臣,此正所谓“顾书院之建,必崇祀先贤,以正学统”。
关中书院内环境优美,史载:“(允执)堂后假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也。堂前方塘半亩,竖亭于中,砌石为桥,偏西南不数十武(注:古时半步为一武),掘井及泉,引水注塘,并覆以亭”。此后又经着力营造,关中书院遂成为“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的极佳读书之所。就环境建设而言,关中书院内有假山、池沼、亭、桥、井、泉等,构织了一幅小桥流水的美妙画卷,成为明清西安城内书院、学校环境园林化的典范。
我国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书院,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多成了“明日黄花”,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不久前,国家教育部一位官员在原关中书院参观后,感叹道:“真没有想到,西安还有一座‘活着的书院’。”是啊,关中书院——师范学堂——师范学校——文理学院,这里始终没有中断教学活动,仍有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从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传出。如果你有机会来西安,从南门进城,向前几十米右拐,便是一条300多米长的“书院门”古文化街(这条街以经营字画、笔墨纸砚为主,与北院门街相比,并不喧嚣),沿着青石铺砌的街道东行,若不是伫立在街北侧的一尊理学大师冯从吾的塑像,多数路过者也许会错过“他”身后的“关中书院”。书院大门(石牌坊)中间门上书额曰“关中书院”四个隶体大字,赫然在目,右边门柱上悬挂有“西安文理学院”的校牌。
这种既有书院之名,更有“书院”之实的“活书院”,的确在国内极为罕见。其中最宝贵的,不仅仅是几座古建,几棵古树,更是这里几百年的教育文化传承。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西安文理学院产业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12号西安文理学院太白校区 710065
联系电话:029-87251761 E-mail:wl_chanyejituan@163.com